江西农业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人:
浏览次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简介

江西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62年,是江西省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的高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先后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2003年学校获博士学位单位。六十多年来,先后招收各级各类研究生1.8万余人,已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3450人。

学校现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6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157人,硕士生导师792人,省高校金牌研究生导师4人。以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111人次、省部级人才295人次。拥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动物遗传学研究团队、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7个、部省级创新团队7个。

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鲜明。现有全国生猪领域唯一、江西首个独立组建的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3个;拥有全省唯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拥有省级重点智库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6个。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各项培养和管理制度,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研究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0篇、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48篇;获得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661项、江西省“青马工程”项目60项;获得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2篇、全国兽医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2篇、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4篇;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6人,获得全省“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3人,获得全省“十佳学术之星”“十佳实践之星”荣誉称号13人。百名博士“壮丽70载,奋斗新时代”服务营队获评2019年全国优秀实践团队,研究生服务团队连续17年被评为省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营队,3次被评为国家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营队;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在近三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8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体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1位研究生获“大北农杯”第一届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位毕业研究生荣获首届“中国杰出兽医”称号。


江西农业大学2026年硕士研究生报考须知


一、招生专业及人数

我校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体招生学科及领域详见《江西农业大学2026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江西农业大学2026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2025年我校招生人数15372026硕士生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招生计划为准。各招生学院所列招生人数为预计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将以当年国家实际下达规模、学校接收推免生实际人数和学校实际招生计划分配情况为准。

二、招生方式

我校硕士生招生分推荐免试全国统一考试两种方式录取。推荐免试面向全国所有符合我校接收条件并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全国统一考试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本科毕业证或硕、博士学位的往届生,或达到同等学力报考条件的考生。

三、学制及培养模式

我校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下同)学制为3年,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需全脱产在校学习,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非脱产学习,具体培养方式按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培养方案要求执行,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学校规定的学位标准,按照规定发给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四、推荐免试招生

推荐免试生只能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其报考条件、录取要求等详见我校2026推免工作文件相关规定。

五、全国统一考试招生

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可报考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体要求如下:

(一)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即:20269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国(境)内高校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以上人员(毕业后到202691入学前,下同)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招生单位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报名参加公共管理、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须满足以上第123各项要求,同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本科结业后,符合我校招生单位提出的相关学业要求,达到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或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2年以上工作经验。

6“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按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

7、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须为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在复试录取时须提交定向协议书,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不予录取。

8、定向就业的考生应当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在复试录取时须提交定向合同(协议书),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不予录取。

(二)报名办法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逾期不再补办。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中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选择教学点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相关具体要求由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为更多考生就地报考提供服务。考生户籍所在地应做好考生报名兜底服务保障。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51016日至1027日(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51010日至1013日,相关工作安排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确定并公布),每日9002200

2、报名流程: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参加报名,按要求如实填写并提供真实材料。

3、网上确认: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教育部有关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具体确认工作由相关报考点组织实施。

所有考生均须参加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积极配合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认真核对并确认本人报名信息,根据核验工作要求提交补充材料,逾期不得补办。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招生单位和报考点应根据相关规定,组织专人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认真审核,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录取,随时发现、随时处理。报考点和招生单位发现有考生伪造、变造证件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初试

1、各专业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101思想政治理论199管理类综合能力201英语(一)204英语(二)、301数学(一)、302数学(二)、303数学(三)、311教育学专业基础、333教育综合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详见教育部指定考试大纲;其它考试科目均由我校命题,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可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下载。

2、初试时间:为20251220日至21日。其中,1220日上午8:3011:30,思想政治理论或管理类综合能力;1220日下午14:0017:00,外国语;1221日上午8:3011:30,业务课(一)或专业基础综合;122114:00开始,业务课(二)。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

3、初试分值: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教育学类初试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两个单元考试科目,即管理类综合能力、外国语,满分分别为200分、100分。

4、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四)复试录取工作

1、符合国家和学校当年复试要求的考生(含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可进入复试。各专业复试均采取笔试面试、实践(实验)能力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

2、复试具体内容和形式将按相关规定执行,并提前对考生公布。专业课笔试科目已在招生专业目录》中列出

3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并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具体科目在招生专业目录中列出

4、复试前对考生的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5、录取根据2026国家下达给我校的招生计划及学校分配学院专业招生计划,依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具体《招生录取工作方案将在复试前公布。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六、学费收费标准:

(一)全日制学术型:非定向就业8000/生﹒学年,定向就业10000/生﹒学年。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

1、一般专业:非定向就业8000/生﹒学年,定向就业10000/生﹒学年;

2、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非定向就业10000/生﹒学年,定向就业12000/生﹒学年;

3、会计专业:12000/生﹒学年。

(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1、一般专业:12000/生﹒学年;

2、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14000/生﹒学年;

3、公共管理(MPA)专业:15000/生﹒学年。

七、奖助学金(目前针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体须以最新省里和我校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1、国家助学金:硕士生每生每年6000元。除有固定工资收入、定向研究生外,其他在校研究生均可

享受国家助学金。

2、国家奖学金:硕士生每生每年20000元。具体名额按当年下达指标执行。

3、江西省政府奖学金:硕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具体名额按当年下达指标执行。

4、江西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硕士生每生每年10000元,资助比例为40%

5、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获奖比例为60%,一、二、三等各占20%,其中: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二等每生每年4000元;三等每生每年3000元。

6、“三助”津贴:学校规定导师或学科组必须为每位研究生(不含定向生)发放助研津贴,其中:硕士生每生每年至少1200元。研究生助管津贴按500/月·人发放。研究生助教津贴参照本校同级别教师工作量标准执行。

7、其它各类奖学金:在校硕士研究生还可以享受有关企业、个人等设立的各类专项奖学金。

8、助学贷款:在校研究生可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额度为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25000元。

、联系方式其它说明

1、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s://yzb.jxau.edu.cn/研招办联系电话:0791-83828039研招办邮箱:jxauyzb@163.com

2、江西农业大学单位代码:10410研招办办公地点:江西农业大学北校区致达楼304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330045

3、我校研招办有招生简章备索,其他事宜请查阅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工作栏中《招生问答》。考生如需进一步了解报考专业的详情,请直接与专业所在单位联系或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导师与学科点简介信息。

4、招生过程中,以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政策为准,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按上级部门相关政策要求执行。


附件1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附件2202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自命题参考书目

附件32026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学校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联系方式

序号

学院(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箱

1

农学院

易老师

0791-83813587

810966705@qq.com

2

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

陈老师

0791-83813322

375814330@qq.com

3

动物科技学院

刘老师

0791-83813414

574298589@qq.com

4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

孙老师

0791-83813884

3597275529@qq.com

5

工学院

钱老师

0791-83813291

289864881@qq.com

6

经济管理学院

蔡老师

0791-83828089

960109860@qq.com

7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崔老师

0791-83813840

1049525236@qq.com

8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郭老师

0791-83813245

675943799@qq.com

9

化学与材料学院

王老师

0791-83813574

549361108@qq.com

10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老师

0791-83813420

64596575@qq.com

11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老师

0791-83813459

187231581@qq.com

12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

刘老师

0791-83828363

67373416@qq.com

13

职业师范学院

徐老师

0791-83813572

615516084@qq.com

14

软件学院

王老师

0791-83828193

530650901@qq.com

15

外国语学院

王老师

0791-83813222

15070977887@163.com

16

学校研招办

吕老师

王老师

0791-83828039

jxauyzb@163.com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校!